查看原文
其他

李津:随心所欲,想画就画

王姝 99艺术网 2023-06-22



2022年12月31日,「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顺德行」在和美术馆将开幕,以逾五十幅李津的近期创作,与数十件馆藏吴昌硕、高剑父、齐白石等近现代艺术家创作形成观照。展览旨在于中国画的视阈中重新审视李津作品中食与肉的内涵,并结合其于顺德创作的约二十幅新作,展示艺术家与岭南文化的对话与交融。


「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顺德行」展览现场

和美术馆,2022年12月31日 - 2023年3月31日

摄影 / 刘相利



这个展览源于李津在2022年的两次顺德之行。从第一次去初定的回顾展形式,到第二次去调整为以顺德为题的主题创作展,以及与岭南文化的对话,在方向和结构上的变化,实则指向了一条隐藏的线索——看似是一个寻味顺德的过程,实际上早已超越味道本身,而悄然进入到了这片土地的人文与文化气息中。



李津在顺德菜市场



虽然同是红男绿女、酒肉饕餮,但看李津的画,很多时候用的不是眼睛,而是感觉,这种感觉一定是会随着他在不同环境中所绘之物而一贯触发到嗅觉、味觉,甚至是乡愁和记忆的。正如追求“清淡味永”的顺德菜,同样是鱼、是肉,但在他的画里,你看到的颜色和尝到的“味道”是不同的,这也许正是李津自己所说的“接地气”的关键。



李津顺德探店



在对李津的采访中,他提到顺德菜最吸引他的是它的“家常气”。“顺德的美食,烟火气和地气十足,朴素而又讲究——朴素的食材,简单的配料,做出不简单的质量,找出一种不简单的口感。”所谓家常,便是日常的、是家长里短的、是有滋味的、是操着口音的喧嚣,也是早餐铺子里的那口白兰地。“吃”背后的东西,远比“吃”本身更重要,这种平淡却让人回味无穷的经验,让李津的这些顺德美食作品,跳脱出了食物题材绘画的类型范畴,而有了种人生体验的味道。



李津

《顺德美食图》 

2022,纸本设色,53 × 40 cm  



这两年,李津画美食,也画寺院。从大荤到大素,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值得惊奇的,只不过是跟着感觉走。无论是“吃”,还是“佛”,在李津的内在世界中,是一种能量的循环流动。在这套循环中,没有争斗、没有纠结、没有角力,而更像是一种随遇而为、随心所欲的道家无为。



李津

《空净》

2022,纸本设色,22 × 35 cm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源于李津在上世纪80年代西藏之行后对人生的重新感悟。“从那之后,我的性格完全变了:以前不爱吃肉,后来很喜欢吃;以前不爱讲话,后来特别喜欢跟别人讲话。而最大的变化,我觉得是放松下来了。”放松,让他能够更自在地打开五感去“采气”。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有理由认为相比技巧,李津更是个感觉控。他似乎并不过分在意画面形式与主题之间的逻辑闭合。有时,他甚至会有意弱化技法在画面上停留的痕迹,以便更加专注地投身于他所营造的感觉世界。



李津

《饱食终日》 

2022,纸本设色,53 × 40 cm  



看李津的画,会让人觉得他是个讲故事的好手,而为画面提供内容的源泉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李津常讲,自己是个“良导体”,对生活和自我感受力的敏感,让他对物与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和环境变化带来的陌生感饱有兴趣。由此,我们好像看到了李津所怀揣的少年心——世界处处充满惊奇,而正是因为拥有少年般的好奇,才不会对新鲜熟视无睹。



李津在顺德大排档唱KTV



Q&A

Q = 99 艺术网

A = 李津



Q

这个展览源于怎样的契机?


A:顺德的美食名气很大,我本身就喜欢吃,也喜欢表现食物。今年是我第一次去顺德,去之前了解了一些关于顺德的饮食文化,包括图文、文字,感觉上就很合我胃口。顺德菜与一些以宫廷菜系闻名的饮食文化不同,它更家常,是我喜欢的。我在靠海临河的天津长大,天津人喜欢吃海鲜、河鲜,而顺德的饮食习惯跟天津也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一直对顺德有情节。


另一方面,安藤忠雄设计的和美术馆,就建筑本身而言,并不强调温度,它是低温的、冷酷的。我感觉,在这个带有更多理性的空间中,展出一些像我这样有温度、有烟火味的作品,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感。



和美术馆内景





Q

这次展览中的作品是如何规划的?


A:2022年春节前,大概是在1月份,我第一次来到顺德,主要是看如何根据美术馆的环境来对待这个展览;另一方面,就是想到顺德好好吃一吃,切实地体验和感受顺德的饮食文化。1月底2月初的顺德,已春意盎然,第一趟顺德行大概有十几天,特别兴奋,也开始抡开了吃。第二趟去是在10月份,这次再去,对展览和作品的规划就非常明确了。这个展览在之前定的是有些回顾展的性质,会展出一部分我以前以美食为题材的作品,但后来觉得还是要入乡随俗。在顺德做这个展览,就一定要有现场感,有亲切感,有顺德的味道和烟火气。所以我将展出的作品调整为以顺德现场创作的作品为主。虽然尺寸都不大,但是这些作品只要是顺德人或者钟爱顺德美食的人看了就会产生亲切感。


这主要还是由创作时的感受决定。在顺德创作的时候,嘴里尝到的味道、耳朵听到的地方器乐和整个鸟语花香的环境,都与北方不一样。如果我在北京的工作室照着照片画那会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所以这个展览逐渐从回顾展的性质调整到越来越单纯的方向,就是以“吃”为主。



李津在顺德菜场选肉



李津

《鲮鱼嘴》

2022,纸本设色,53 × 40 cm  




Q

这也算是个比较大的方向上的调整了。展览中还展出了一些和美术馆馆藏的吴昌硕、高剑父、齐白石等近代大师的作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A:这种展示形式主要是想呈现我这一代当代水墨画家与广东或岭南画派的一种对话,让大家对比来看,今天这个时代的中国水墨画与老一辈画家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和相同,又继承和传承了什么。


西方绘画进入中国后,在用色和用水上有了大的变化,这也是岭南画派与之前的中国画最大的不同之一。在这些岭南传统大家面前,我只是一个后辈,但我也是偏重于用色和用水的画法,在这一点上,与岭南画派有所契合。我觉得这也是这个展览能够更加接地气,并与广东地方文化产生共鸣的一个体现。


和美术馆的馆藏作品很多,所以在作品选择上也会考虑到跟我的风格相对统一。总体来说,所选的大师作品与我的作品在观感上是比较协调的。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屯溪鳜⻥》,李津,纸本设色,23.5 × 34.5 cm,2022;

《观鱼图》,李津,纸本设色,35 × 69 cm,2022;

《九如图》,齐白石,纸本水墨,47 × 33.5 cm ,1941,和美术馆藏;《水族群乐》,齐白石,纸本水墨,103.2 × 34.3 cm,1947,和美术馆藏





Q

两次顺德行,具体画了哪些题材的作品?


A:首先没少画鱼。鱼是顺德菜的主打菜,顺德菜中对各种对鱼类的理解和做法非常精彩;还画了一些煲仔饭。顺德的煲仔饭最主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很家常的味道。在北京吃的煲仔饭主要是以广式香肠,广式腊肉为主,但在顺德,煲仔饭的种类很丰富,像鸽子肉煲仔饭、海鲜煲仔饭等等,和我们以往的理解不一样。



李津

《顺德美食》 

2022,纸本设色,53 × 40 cm  



李津

《一煲鸽》

2022,纸本设色,45 × 53 cm





Q

您提到,这一路行走和体验之后,会有很多乐趣,以及不全是负面的东西,这些比吃本身重要。具体来说,是哪些比吃本身更重要?


A:我一直认为“吃”的背后是文化。饮食承载了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地理,甚至是历史。所以我认为让一个顺德的好厨子带着食材来北京做,味道跟在顺德本地做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关乎的不仅仅是技术和食材,还有环境。这种环境是综合的,既包括气候,也包括耳边传来的当地人的语言、包括你从饭店里看到的外面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这些都比嘴里尝到的滋味更有味道。



李津在顺德理发





Q

在画的时候,也会把这种滋味保留到画面中?


A:画出来的东西不能嚼了、吃了,一定要在画面里体现出食物形态背后的感觉。为什么我这批以顺德菜为题材的作品画面会更亮?因为顺德不像北京那样风沙大,感觉上会更浓烈;广东给人的感觉是清爽的、透亮的。所以我在对待每个食材的颜色时,都会处理得干干净净的,尽量保留食物的本色本味,这样才觉得舒服。超出所画之物的外在形态,发现其藏在背后的“感觉”,才会让人看着有亲切感、有触动。



李津

《脆皮乳鸽》

2022,纸本设色,53 × 40 cm   





Q

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也会影响到画面。


A:这一点特别重要。举个例子,顺德人早餐有喝早酒的习惯,我也爱喝酒,为此我专门找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的、极普通的早点铺,进去跟当地人一起喝。北方也有喝早酒的,但喝的多是二锅头。顺德人很有意思,他们很多人早上起来喜欢喝洋酒、抽洋烟,跟北方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这与顺德比较早接触到外来文化是有关系的。再加上被他们的口音环绕,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这个环境中,感觉跟北方、北京的距离突然就拉开了。



李津在顺德喝早酒





Q

在顺德画的这些作品,多是在吃的时候现场画,还是回去住处画?


A:基本都是吃完饭,回去就画。虽然不是现场画,但中间也不做停留,因为感觉上的这股“气”是不能断的。有时候逛市场逛到一半就不想逛了,抓住了“感觉”就想赶紧回去画。起笔前,我也会突然间再回味一下那道菜,不仅是它的味道,还有它给到你的诱惑力和带着地方文化的气息,综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感受,然后把它画出来。



李津

《肉食者不鄙》 

2022,纸本设色,230 × 53 cm

(请横屏观看) 





Q

今年6月份您在站台的展览有种由“荤”到“素”、由浓烈到清静的转变,此次展览“肉食者不鄙”似乎又回归于浓重的烟火之气。这种看上去退出喧嚣又回到喧嚣,对您来说,对应了怎样的心态变化?


A:其实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吃”,还是去寺院,都是很用心地体验和感受。我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很多作品都与罗汉和寺院有关,因为这一阶段我在心理上特别需要安稳的定力。所谓定力,并不是关闭房门静心独处就可以实现的。这种定力是被一个更大的、更让你产生敬畏的能量所赋予的。寺院的庄严和清静会自然补给定力。所以在寺院那个环境里,让我画红烧肉我也画不出来,因为面对的不是这个层面的东西。每次在寺院里住上二十来天,像我这么馋的人,不吃肉、不喝酒也不会感觉难受,因为在那个环境里有另外的东西可以滋养你。    


我一直强调,人一定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多出去走走。新的环境会营造陌生感,陌生感会激发生命的活力。要在寺院里待得有点儿腻了,或者是感觉麻木了,我就会离开。我不是真正意义上想当居士或者是想修行,我想要感受的,是这片圣地将我从俗世和困顿中抽离出来落在这里。


在广东时,我也去了寺院,但环境和心态不一样,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只是看看而已。我还是总被大街小巷里飘出来的菜香带出来。



李津

《金刚》

2022,纸本设色,40 × 23 cm  





Q

所以对于什么时候画罗汉,什么时候画盛宴,也都是由当下的感受所取决的?


A:我是一个凭感觉和直觉画画的人。我画画是个“采气”的过程,通过采生活、采外面的气,来表现我自己不同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良导体”,对生活中的细微差异有着很好的感受力。正是因为这一点,支撑我能够不断地画下去。这个世界太大了,很多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或者吸引你,能够被吸引才能常有兴奋的状态和画画的冲动。我认为,这对我来说是比学习和做研究更重要的。



李津在顺德钓鱼





Q

您近两年创作中所涉及的题材和风格比较多样,新的尝试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A:我一直在找一种更接近自己、更喜欢的东西。我觉得年龄越大越对风格、形式感兴趣。现在即便翻画册时,突然看到某种技法或者风格,也会想要试一试。这个阶段,对绘画的形式本身比以前更有热情了,想要尝试的东西也比以前多了。以前更多的是围绕自己的优势画,但现在很少考虑事情本身有没有意义、绘画的过程有没有意义,或者某个风格会不会是个挑战……所以我会尝试更多的东西,甚至工笔画都有可能,随心所欲,想画就画。



图片致谢:李津工作室、和美术馆







end



往期回顾 / REVIEW


  1. 这些画廊展览标记了不平凡的2022

  2. 2022全球艺术市场坚韧,明年将如何更新与再造?

  3. 被“限流”的2022年,国内美术馆的多样化生态

  4.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石虎彩墨

  5. 嘉艺术成都首展开幕,亚洲当代艺术名家齐聚一堂

  6. 艺术无性别,女性如何才能更显性的存在?

  7. “镶钻”的80后艺术家?作品凭什么卖这么贵?

  8. 陈沛岑:拍卖的挑战在于该推介怎样的作品吸引藏家入场

  9. 萨勒曼·图个展:让那些不被看到的人,成为可见

  10. 尹秀珍:“无处不在”的温度与记忆

  11. ART021“返场”:一次艺术界的危机管理

  12. 梁铨×吴杉:橘和柑皆甘之于口,但细味不同


99ART

当代艺术收藏投资专家

长按上方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